IT资讯,给你最前沿、最全面、最牛逼的资讯。
当前位置:首页 >科技资讯

Appster CEO:销售团队集体“造反”后,我反思了这些

来源:小问题时间:2017-11-23分享

原标题:Appster CEO:销售团队集体“造反”后,我反思了这些 编者按:一个运行良好的企业背后

原标题:Appster CEO:销售团队集体“造反”后,我反思了这些

编者按:一个运行良好的企业背后,少不了一支组织良好,团结一心的团队。如果常常有内讧内斗,那么不说军心涣散,团队能否维持合作都是个问题。本文的作者是Appster的CEO,他在自己的公司销售团队集体起义后,反思并改进了公司雇佣的流程,其公司面试总时间达到22小时!。他的思考或许能为你带来一些启发。本文编译自medium的原题为“Why we have 22-hour interviews”的文章。

我再也无法否认,我们的销售团队居然集体叛变。

而这场叛变的起因,就是我和我的联合创始人Mark决定将项目升级。此前,如果客户让我们帮他做app,我们会花3-6个月时间来起草一份复杂的范畴文件。我们会做线框,计划好每个功能和特色,把最小的细节统统都考虑到。因此我们的积压下来的任务很多。积累下来的工作堆成山,但是我们必须完成这些文件,才能为公司创收。

所以,Mark计划了一个2天的浸入式体验——快速概念工作坊。此后,我们只要再花5-10天去完善一些细节,项目就整装待发,可以进入开放阶段了。这个工作坊的定价是范畴文件的5倍之高,但是客户体验(和最终产品)都至少达到10倍之好。我们已经准备好测试这个新商业模型了,结果销售团队突然半路杀出来,否决我们的计划。他们决得我们是狮子大开口。他们不想做出改变。在这场未遂的大起义中,他们要求削减提成,只给基本工资。

我们的计划被否决了,但是我们已经下了决心,便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。等到事情尘埃落定了之后,销售团队几乎全员辞职或被炒鱿鱼。接下来几个月我们很辛苦,但是我们总算熬过了这场叛变。我们的直觉是对的。这个项目少了很多阻力,进展迅速。我们的新模型也成了行业标准。而我们真正学到的教训,在于如何组建伟大的团队。

此前我们根据自己的直觉来雇人,最后那些一开始雇来的销售人员几乎全军覆没。他们反抗我们的文化,根本没有适应能力。而这在一家公司承诺只有四句话,而其中一句是“改变是好的”的公司,就是个大问题。毕竟,技术的发展不是静态的。我们一直在改变和升级自己的商业模型。而就我个人而言,我无法忍受别人说出“一直以来都是这么做的啊。”这样的目光太狭隘了。如果你想在这一行发展壮大,你就必须乐意做出改变。所以,我们是时候对自己建立团队的标准来个大反思、大改革了。

从75%的失败率 到运行良好的团队

Mark和我刚开始创业的时候,在团队建立方面一无所知。我们就雇佣一些五官端正、品貌兼优、有适当学历认证的人。结果呢,大家在团队里待的时间都不长。

内斗常常发生,相同职能的雇员有时能力素质参差不齐。因此我们的失败率高达75%。我听说,这算是平均的失败率。但是雇到不合适的人,产生的成本是巨大的。如果骨干位置雇的人不合适,每年损失的是他们年薪的3-5倍。如果高管雇错了人,损失可达12-27倍。

这是件很要紧的事——如果你再把吸引人才、组织面试、达成协议和管理人才的时间和资源方面的消耗考虑进来,成本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。

在这场叛变未遂之后,我和Mark开始反思,为什么公司的某些部门雇的人都不合适?销售团队全军覆没。商业分析师来了又去。消费者体验部门做的很差。我们突然醍醐灌顶。

如果你的公司在表面上架构完善,却在某些具体方面很吃力,那你就得好好琢磨这些方面的雇员了:是谁在领导这个部门?这个部门成员有哪些?他们是高质量的雇员吗?

在仔细阅读、深入跟咨询师探讨之后,我们开始创立正式的雇佣体系。其中,有两本书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参考价值。

  • Topgrading by Bradford D. Smart (一等化)

  • The Ideal Team Player by Patrick Lencioni(理想的团队合作者)

我们学会对现有和潜在雇员进行如下3种分类:

A类选手

这些人是你希望(或者需要)留在团队中的成员。让他们的才智得到发挥,保证他们工作开心,保持他们的参与、并为他们 的发展投资。A类选手能够是一个公司更稳固、发展更快。

B类选手

工作表现平平的雇员。他们还没有发挥自己所有的能力,不过也许能达到全心投入的状态。这些雇员也许需要更多时间、支持甚至一点危机感。

C类选手

尽快将这些人送出你的大门。他们会拉整个团队下水,降低其他人的士气。

接着,我们给每个职位做了详细的评分卡。评分卡第一部分是跟具体职能相关的,关注的是A类选手应有怎样的资质和性格特点。比如,销售人员评分卡可能涵盖EQ,谈判技巧,说服力以及肢体语言的理解力。我们将核对过这部分数据之后就进入第二部分,关注的是行为方面。这部分我们参考了The Ideal Team Player中的理念。我们的理想人选应该有以下3个特点。

1 上进

你的候选人是否充满动力、雄心勃勃?他们是真的想要面对这份工作的挑战,还是只是为了拿一份工资?

每个人可能在面试中都一副热切的样子。所以面试时,可以问一下自我发展方面的问题。

候选人有读书,听广播或者上课吗?如果某人说自己不太爱读书,上次学新东西也是5年前了,这听起来就没有太大热情。

2 谦逊

自我膨胀、不懂自谦的人可能会破环团队团结。自信是好的,自大就不一样了。自大的人还是早日送走比较好。

要测试候选者是否谦虚,可能有点难。所以在听他们描述自己的成就时,你可能要竖起耳朵。

他们用的人称是“我”还是“我们”?这个用语在管理职位雇人方面很重要。谦逊的领导总会提到整个团队的努力。领导或许扮演好了自己的角色,但是要做成事情,还是需要整个团队一起出力。

讨论个人失败也很重要。问问这些候选者,让他们讲讲自己失败的经历。你犯过的最大的错误是什么?你是如何补救的?承认错误,并且一步步补救的过程就能展现一个人是否谦逊,能否承担责任。

3 聪明

很多人一想到聪明,就觉得是在讲智商。但是在评分卡职能方面已经测试过硬技能和知识水平了。从行为的角度看,聪不聪明就是关于情商高不高。候选者有同理心吗?他们能理解他人的情感线索吗?在他们身边有趣吗?还是说他们有点高冷?每个人性格不同,这是好事,但是我们理想中的人选是能够跟团队其他成员进行有效沟通、有同理心、并能展现自己脆弱一面的人。

在面试最后,我们就会就所有信息作出决定。虽然雇用的过程还是会掺杂着个人的直觉,但是评分卡可以提供量化的数据,这个过程提高了我们的雇佣效率。虽不是完美的,但我们现在的成功率达到90%。

先建好体系 一边用一边调整

我们现在有来自全球的400多名雇员,我们的雇佣和团建过程一直在升级。ABC类别选手的分类和评分体系是这个过程的基础。

以下是一些帮助我们找到对的人的小技巧。

  • 寻找行为模式和有相关经验的人(取得过类似成功的人)

听起来很简单,但是还是值得一提。如果你希望雇员能达到职能的要求,就找之前做过同类工作的人。我们在雇佣高管的时候,常常运用这个方法。比方说,如果销售副总曾经带领两家公司,把销售额从一百万做到两千万,那很有可能TA在你的公司也能实现这样的成功。

  • 寻找与公司发展阶段匹配的人

公司雇员的职能与公司本身的发展年限和阶段有关。比方说,管理几十亿收入规模公司的CFO跟公司规模处于扩张阶段、从五百万做到两千万收入的CFO,能力和经验自然很不一样。你的理想人选应该能符合公司的发展阶段,这样他们才能帮助你向下一阶段发展。无需担心淘汰的问题。有些人会认为,如果根据公司发展阶段來雇佣,那过了这个发展阶段就得淘汰这些雇员。但是,在你的公司目标达成之后,你要考虑那时的TA是不是一个超棒、无可替代的团队成员,TA的角色总是可以调整的。

  • 持续关注雇佣流程

Mark和我还是会参与到雇佣流程,做最后的批准。我们觉得这至关重要。显然,雇佣的决定者是部门经理。但是我们并没有就这样不管不顾,我们还是尽己所能地参与其中。

在2015年,就连谷歌的联合创始人、CEO Larry Page都是亲自批准每年6000多个新雇员的雇佣。如果他能做到,那我们也能。

建立高标准 坚决不让步

我们严格的雇佣流程已经多次被媒体报导。有些人觉得这么多有点太“过火”。但是我想这正是我们能成功的关键。有些报道还是夸张了点,但是我们的筛选过程包括线上筛选、多次电话面试,以及面对面交流,后续会面以及完整的推荐人和背景调查。优秀的候选者在压力之下反而更有活力,他们为自己的新职位感到骄傲。

毕竟,优秀表现也是我们公司的四个承诺之一。如果我们不能吸引来合适的人才,让他们加入到我们的团队中来,我们如何能够保证实现这个承诺呢?比起以前导致75%的失败率的雇佣流程,现在的完整筛查过程也将个人偏见最小化。量化的评分表数据、共同采访也让我们关注重要的细节。团队本身需要喜欢新进的人才,而且,虽然是我和Mark最终决定雇佣某人,团队其他成员的判断比起我们两人的分量更重。我意识到,每次我不同意一个团队的看法,或者越俎代庖、帮他们做决定的时候,我都是大错特错。新雇来的人总是跟他们合不来。要么他们太自大,要么是不能适应团队文化。于是我现在学会了相信大家的共识。

那你现在组建好完美团队了 下一步呢?

找到合适的人只是整个过程的第一步。接下来还要让雇员们参与进来,保持快乐积极上进的状态,就可是一个全然不同的挑战。我还是觉得,你在掌握雇佣流程之前,先无需担心团队文化。但是一旦完成雇佣了,就要反复重申整个团队的愿景,让大家为之努力。

描述出公司的愿景、使命和未来的目标,过分一点也不为过。继续讨论和分享,就算你觉得自己是台宣传机器也行。

我们有时候会被别的事情分散了精力,没能让员工保持动力。我们没告诉他们该往哪儿走,也没讲清楚目前的具体目标。这是不对的。我们的高管团队常常在讨论战略,但是雇员不会读心术,他们也应该知道公司目前的状况和未来的目标。

几周前,我们开始了创立者宣讲,做了一个45分钟的演讲,讲的是我们作为一个公司,目标是什么,怎么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达成这些目标。老实说,这整个宣讲过程我都不是很确定,但是最终的结果是喜人的。大家都说团队焕发新生,有了新的活力。于是我们现在每月宣讲一次。每两周,我们会做一次“周二时光旅行”活动,全员参加。因为有时差,美国团队在星期一,澳洲和印度团队在星期二共同参加这个虚拟会议。这是另一种在大洲间旨在增加团队凝聚力和动力的活动。

文化问题

在创业公司的领域里,“企业文化”几乎就是 一种宗教。团队环境很容易让人抓狂。当然,20人的团队管理起来肯定比跨国的上百人、上千人的团队简单。我们还在摸索如何巩固团队文化。但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雇佣A类选手:上进、谦虚、聪明的人,他们能促使你进步,同时带给你新的挑战。我在本文中已经几次提到公司的承诺,不如与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公司的核心理念:

1 透明公司 少说废话 少做蠢事

我们 做事透明,也要求团队成员开诚布公。不要把自己的错误隐藏,不要掩盖自己的不满。有什么说什么,积极承担起责任,一直向前走。

2 追求优异表现

不断提高标准。我们要的是有雄心壮志、积极高效的人才,愿意挑战行业的极限,做到更好。

3 改变是好的

在生产力方面,永远保持质疑的心。如果大家没有成长、进化、保持上进心,那公司会走向死亡。这就是这一行的现实。市场竞争激烈,时刻改变。我们必须跟上脚步,引领创新。

4 要有主人公意识

如果有人在谈话中提到这四个承诺,比如说他们提到“我们得有主人公意识。”这样的话在我们听来简直像音乐般动人。这就是能巩固我们企业文化的关键。每个人都对公司共同的成长、对自己成长有一份责任。

回报——最后的线索

给一等的员工奖励,那感觉不要太棒!这方面是我们做得最好的一个地方,说到奖励,我们也是拿评分卡来作为标准。

  • A类选手拿到的回报最多。好的报酬、定期提薪和其他福利、奖金都是他们应得的。

  • B类选手的回报也不错,但是他们就不用想着很快有提薪了。我们需要他们做出更好的表现,拿出A类选手的水准来。然后我们再说钱和福利的事。

  • C类选手需要以专业和足够尊敬的方式请出公司去,我们就无需谈论回报什么的了。

薪水和福利方面不应该表现出任何形式的偏好来。这也是我们采用评分表作为依据的原因。当你出现疑惑的时候,就先问问自己:“假如能回到过去,我们还会雇佣这个人吗?”如果答案是“天啊,肯定呀” 这就说明你找到了一个A类选手。如果你的答案是“不”,那你也知道接下来怎么做了。

有机蓝莓和原酿啤酒?

我们这一行有时因为工作好处太多而名声在外。我想你肯定有听过疯狂的传言说,办公室里就能按摩,每个冰箱里都有很多好吃的。我们公司没有那么高级,当然好吃还是会有,我们也喜欢请团队成员吃好吃的。但是我们不认为自己应该讨好他们。加班会有免费午餐、交通补贴、健身设施和儿童托管,这些服务当然很有价值。这样的资源能让雇员保持生产力。但是我们能提供的最有价值的就是一个稳定并保持盈利的公司。在财政方面我们努力管理,保持架构简单,让合适的人进入相应团队。这才是最重要的。

我们想让自己的员工知道,他们做的很好,他们每个人都为这个团体的成功贡献了力量。毕竟,如果有人要离职,原因大概不会是自己没能在吃完农家乐之后来个舒服按摩。他们离开是因为工作文化糟糕,团队内斗,或者部门经理太混帐。所以他们在星期一才不想来上班。我们要尽力避免的就是这样的情况。

雇那些聪明、持续努力的人,看看会发生什么。

作为一家成长中公司的CEO,雇到合适的人是你的第一要务。这才是终极的手段。你的成长战略可能是世界上最有创意、最机智的,但要是没有合适的人来帮你实现,你就哪儿也去不了。

Appster是个年轻的公司。我们犯下很多错误,如果我真能回到过去,我要改的第一件事就是我们的雇佣流程。一开始就做对的事,能几倍地增长你的力量,我们无法改变过去,但我们正不断努力进化、改善。希望我们都能保持上进、谦逊和聪明,以避免又一次叛变的出现。

原文链接:

编译组出品。编辑:郝鹏程

最新推荐
    合作伙伴》
    后端前端小问题

    本站声明,一切来源于网络 有什么疑问或者冒犯,请联系媒体合作:@小五

    Copyright (C) 2017 滇ICP备17002246号-2 版权所有 小五